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学院概况  党建思政  学院动态  教学中心  学生工作  下载中心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首 页>>党建思政>>正文
 
追溯红色记忆 推进党史学习|一百年的100件事(第五期)
2021-09-13 18:11  

财会金融学院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建中心推出系列特辑——“追溯红色记忆 推进党史学习|一百年的100件事”,本栏目将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100件具有代表性的党史大事。

第四期中我们共同追溯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十件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为开辟中国的新纪元励精图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揭开了新的序幕,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的制度,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追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记忆……

 

1、西藏和平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地区之后,开始准备向西藏进军,考虑到西藏地区的具体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商谈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事宜。因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和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原西藏地方政府迟迟不派出代表,并在昌都部署藏军主力。1950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藏军主力,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1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全权首席代表的和平谈判代表团抵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指派的以李维汉为全权首席代表的代表团进行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于523日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的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6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拟定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总路线进行详细阐述。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比较顺利地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4、“一五”计划

 

在新中国历史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5、《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在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后,19562月至4月间,毛泽东分别听取国务院35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逐渐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看法。425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十大关系”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问题和对苏联经验鉴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十个问题。《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6、中共八大

 

19569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党的八大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这次会议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站在比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7、“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中央还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8、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到1966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这十年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党的工作曾受到严重的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

9、“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1016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西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中国政府同时发表声明,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是为了免受核威胁。19676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424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镌刻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10、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工作打开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

19714月,毛泽东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出人意料地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同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经过会谈,于2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1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旗,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

同时,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925日来华访问。中日双方于929日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

 

西藏解放促经济,路线拟定奠基础。

一化三改换新貌,十大关系汇经验。

十年建设铸精神,励精图治兴中华。

和平共处五原则,开创外交新局面。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金融学院 地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街66号
电话:0571-86928089   邮编:310018  浙ICP备09058249号